早报:《易经》与外交

6月 30, 2009

盛力军
2009年6月30日

  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关键词是“Power”,译成中文的“势力”,便可窥见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力”指实力,仅其中之一而已,况且在“势” 之后,受制于“势”。用力,而不用“势”,构不成全部意义上的“势力”。更为神奇的是,“势”由“执”和“力”组成,古人或许以此告诉后人,“势”执掌“ 力”,是其之主,不能只用“力”而不用“势”。

  何为势?《孙子兵法》有言:若置圆石于千仞之山,翻滚而下,虽然,自重没变,此时,却平添了千钧之力,呼啸而下,势不可挡。此为势也。国家之势力,由其“力”(硬实力和软实力)和其所乘的“势”所组成。强者,失势,则困(如美国昔日在越南和今日在伊拉克);弱者,用势,可转弱为强,甚至化腐朽为神奇。中国与亚细安关系的突破,皆借助于“势”,而非得之于“力”,即借势于七十年代的中美和解,八十年代的越南占领柬埔寨,九十年代的冷战结束和亚洲金融危机。

  《孙子兵法》谈及“势”,寥寥数言,未及深究。但若从中华文化之源的《易经》视之,便可入微。孔子认为,“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即天下最精微之理存于《易经》卦象之中。《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藏天地之玄机,蕴万物之律数,视天地万物存之于“易”,而“易”之道,“时、空、刚、柔”使然也。本文仅借其中“泰”“否”两卦,加以“时空刚柔”,来说明国际关系中的借“势” 和用“势”。

“时”至为重要

  借势增力,时机至为重要。《易经》中五次告诫:“与时偕行”。万物变化,因天之序,“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易经》),乘时而动才能用势。《尚书》说:“善以动,动惟其时。”法无优劣,契机者妙。上述中国与亚细安关系的数次突破,皆因天时,才得以一马平川。

  《易经》的“时”,还指时间。万物变化聚于时,成于机。从古至今,最强大的武器往往是时间。刀对刀,枪对枪,是纠纠武夫的较量。用时间对刀枪,天下无敌。使时在己,并能用者,天下第一流的战略家也。在对台战略上,大陆用的便是“时”,使时在己,不在彼,用时间创造时机,进而成“势”。对美战略亦是如此。《道德经》和《吕氏春秋》也曾有言:“大器晚成”。指使时在己,厚积薄发,必成大业。

“空”高深莫测

  《易经》中“时”之重要,显而易见;高深莫测者,当数“空”。“时”仅构成“势”的一部分,守株待兔式的傻等,人人皆会,但机会渺茫。唯执“空”者,机会源源不断。

  《易经》中的“空”指万物(易经64卦中各爻)的位置,组合,对应,形状,空间,大小(实力)。这些均影响着“势”的大小有无。首先,位置,即卡位,至关重要。《孙子兵法》中的“石头”,如果置于平地,无坡可滚,石块再大(即实力再强),不会有势。这是位置不对,卡位不准(限于篇幅,本文在介绍“空” 时,只讲“卡位”)。

  《易经》不是世人误解的听天由命,而是积极进取。其64卦384爻,是列出人生64种大环境和384种小环境,教人如何处置。细细琢磨每卦的卦象、卦辞、爻词和各爻之间乘承比应关系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告诉你,如果你处在这一卦(这一环境),如果你如何如何,其结果就会如何如何。换言之,如果你主动进取,不如何如何,就能改变这一结果。积极卡位就是主动进取,改变不利处境。例如,《易经》的重卦泰卦和否卦均由两个单卦乾卦和坤卦组成,但是乾坤两卦所占的位置各异,上坤下乾为泰卦(吉利),上乾下坤为否卦(不吉)。其实,《易经》是在告诉人们,“天道无吉凶”,即使在不利情况下(否卦),只要积极卡位,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可以否极泰来。

  这是由于卡位的好坏决定了机会的大小,进而决定了“势”的强弱。搞政治亦可看作是设位卡位,遇到单个对手,不迎面单挑,而是躲在体制背后,用体制及其在这个体制上所卡的有利位置,产生势,轻而易举摆平对方。即位生势,势生力。

通过新设机制卡位

  外交亦如此。例如,美国冷战后迅速卡位,抢先在亚太地区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由于这一机制程序设计,即“空”的组合,有利美国,不利东盟(亚细安),即亚细安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是被分割成单一国家加入,其影响力大为不足,因而,亚细安(马来西亚)提议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意图提高在APEC中与主导的西方国家的要价地位。其后成立的“亚细安10+3”机制使本身实力不太强的亚细安,通过这一卡位,带来“势”,提升了自己的战略分量。

  机制设计得好,可轻易“卡位”,进而可成倍放大其“势”;设计欠妥,反被他人所用。例如,美国在二战后建立联合国时,设立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否决票机制。再如,建立国际金融货币组织和世界银行以主导世界金融体系。设计时,不是一国一票,而是由各国所缴纳的份额计算分配加票权的多少,即加权投票制。而且,不成文的规定是,世界银行行长只能由美国人担任,国际金融货币组织总裁则必须由欧洲人担任。这一设计,使得西方在其中卡到一言九鼎、稳执牛耳的位置。

  就冷战后东亚多边机制的设计来说,亚细安坚持“亚细安主导”“亚细安方式”,由亚细安国家分别承办,设立议程、题目、进展速度。这是从机制设计上卡位,获得主导权。

  逆向卡位指以常人想不到的方式在常人想不到的位置卡位,以奇制胜。《黄帝内经》中中医要义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当肺有病时,西医的药方(手术)肯定是望肺部去的。而中医开的药,不直接奔肺,往往包括两份,一份治大肠。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部的炎症来自于大肠,这是病源。另一份药则用来保肝。根据中医医理,肺部炎症下一步转移的器官是肝脏。这样,控制了炎症的来源和去向,两头一扎紧,炎症便被控制在肺部。此时,人体通过自身血气自然就会将肺修补好。

  《黄帝内经》这一要义源于《易经》卦象中各爻之间的乘承比应进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系,此要义融入并形成了中国战略文化中“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逆向卡位战略。例如,大陆对台战略便是这种逆向卡位,重点不是直取台湾,立刻统一,而是同时控制其上下两端。上段:着力压制美国对台独的支持力度;下端:通过建立东亚地区多边机制,使台独的任何冲刺都锁定在岛内,不在邻近地区发生连锁效益以改变地区战略框架。这样,上下其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大陆不自我折腾,台独必乱。

  再例如,对上世纪八十年代越南占领柬埔寨,中国也是采用逆向卡位战略。上段:外交上逼苏联压越南撤出柬埔寨;下端:与东盟国家和西方紧密配合,将越南扩张封死。这样,数年后,越南吃不起这个消耗,撤出柬埔寨。

  国际关系中卡位增势还包括地理卡位,人文卡位,经济科技卡位,因事因时因势卡位和反卡位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例举。

“刚”“柔”相济,以曲为直

  《易经》中,事物变化(如“势”),既出于“时、空”,又来自“刚、柔”(即动、静、阴、阳、刚、柔)。同是蓄势发力,借势用势,刚柔不一,结果则不一。有时该动,有时则该静守。《易经》中泰卦和否卦分别为吉祥卦和不祥卦。但是两卦初爻均为“吉”。细察之,泰卦初爻爻词为“征吉”,是因其初爻为阳爻,所以,以“征”(行动、阳刚)为吉,柔则不利。否卦初爻爻词为“贞吉”,是因其初爻为阴爻,所以,以“贞”(固本、静守、阴柔)为吉,刚则不利。此两卦所示,天道之行,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刚柔错用,则是逆天道行事。

  另外,此泰否两重卦均由乾、坤两单卦组成。否卦,下坤(地)上乾(天),天上升,地下沉,天地分开,各行其道,上下阴阳不通,故为否卦(不祥卦)。泰卦,上坤(地)下乾(天),天自上行,地自下沉,上下阴阳相通,故为泰卦(吉祥卦)。此所示:不但该刚则刚,该柔则柔,而且不能纯刚纯柔,而应阴阳贯通,刚柔相交,才是正道,才能造势用势。老子《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想必也源出此卦(泰卦)。这里的“冲气”指泰卦上下阴阳互冲交汇,刚柔相济,才为吉祥之卦。《易经》曰:“刚柔相济。”清代曾国藩总结用兵决胜秘诀时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

  刚柔相济,其结果是“走曲”,而非象纯刚纯柔那样直进直退。《易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的变化,最佳路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易》说:“曲成万物而不遗。”所以,老子《道德经》有言:“大直若曲”。这就是其 “反者道之动”的道理。《孙子兵法》说:“以曲为直。”最大的胜利往往是走曲。直来直往,亦可奏效,但往往不用势而用力,因而代价太大,后遗症太多。走曲能扬其长,而避其短。

  中国外交的走曲取胜,首先是不把和美国的关系搞僵,不与其迎头相撞。其次,其融入。西方有句俗话:“If you can’t break it, go with it”,即“斗不过,就顺着它。”但是,古人智慧是,顺着它,又顺势融进去,改变它。换言之,不寻求“物理变化”,即直接挑战改变它的外在形式,而是走曲,顺势融进去,改变它的内在属性。中国最早兵法《六韬》中最高境界是:“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太上因之”即顺势用势。一时不能用者,不必破旧立新(物理变化),而是“其次化之”(化学变化),化解之,以求日后水到而渠成。

  在当今相互制约的国际关系中,不横冲直撞,“因之”和“化之”显得格外重要。有时不必重起炉灶,而是,一、利用其中有利因素,“因之”,为己所用;二、“化之”,化解其中不利成分。举亚细安地区论坛为例,中国不是拒不加入,而是进而“化之”。

  对于不能加入的,如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等,中国不是采取“非友即敌”的一刀切态度,而是“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一是发展与这些美国盟友的关系来冲淡美国与其的双边关系,使其逐渐松动乃至最终虚化、空洞化;二是发展地区多边外交机制,以多边促进双边。至少使其多个选择,使其对外关系复杂化,促使美国与其同盟国关系的最终“和平演变”。

捆绑战略

  《六韬》中“化之”,仅是“其次”,而“太上”,即最高层次,则是“因之 ”。中国对外战略的“因之”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是在“全球化”和中美关系上。比较一下美国对华与对苏联政策就可以发现,美国认为苏联具有传统的扩张因子,一直对其采取围堵战略(fence in),封住、堵死。对中国则相反,则是设法把它从独自封闭状态中拉出来(draw it out),融入西方市场,和平演变,来按照西方模式来改造它。

  中国应对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像北朝鲜那样用更加封闭来对付美国这一战略,而是“太上因之”,因势利导,接招,顺手牵羊,融合接轨到整个西方乃至全球市场。通过与美国结成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把两国捆绑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局面,使美国不敢出重拳。这是一着相当厉害的“绵里藏针”、“以柔克刚”战略。

  更为叫绝的是,这不是什么阴谋,藏着掖着,而是阳谋,公之于世(即中国加入全球化,与之接轨)。兵法曰;“太阳,太阴”。即最高层次的战略不是阴谋,而是阳谋,明明白白告诉你,你知道它,但就是无法对付它。最高明的,往往是最简单而又最明显的。

以和为赢

  走曲战略的神来之笔当数“以和为赢”。中国致力于建立多种东亚地区多边机制,与其说是想建成自己的什么,倒不如说防止美国在该地区建立什么。其结果,在亚太地区,多边机制林立,美国建不成自己主导的跨亚太安全机制,中国也建不成严格意义上的东亚共同体。这样,从面上看,美国和中国,谁都没赢,和棋。其实,谁都没赢,就是美国输了。道理很简单:美国需要泾渭分明,早定框架,而中国需要战略空间和时间。这样的走曲,以和为赢,胜过以赢为赢。如果以赢为赢,便会咄咄逼人,不适可而止,反而贪功冒进,结果是,为丛驱雀,为渊驱鱼。不但建不成东亚一体化,反会驱使一些原本中立的国家转而对付自己。所以,《易经》有云:“知终终之”。《论语》曰:“过犹不及”,道家提倡“争为不争,不争为争”,是为此。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硬实力,易见;软实力,难求;“势”,更为难见难求,变化多端,它是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国家实力和外交的实施。美国有第一流的实力,但往往不用“势”,有“力”无“势”,构不成“势力”,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中国善于用势,但还没有第一流的力,因而也还未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One Response to “早报:《易经》与外交”

  1. 文恬 Says:

    真是一篇极好的文章!

文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